小常(化名),男,祖籍云南,25岁
1.服务对象希望戒除毒瘾,但对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没有信心;
2.服务对象因为自己有吸毒案底而显得自卑,时刻担心自己的案底会被人发现而受到歧视;
3.服务对象面临感情破裂、异地失业的危机,因身处异地未建立较好的支持网络系统,未能较为迅速主动地处理面临的危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因为服务对象身处异地,没有可依靠的亲朋好友,面临短暂的危机事件时无法及时应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服务对象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社工通过提供一定的咨询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短期危机,提升处理问题能力,通过赋权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鼓励服务对象利用自身支持网络解决问题,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1.协助服务对象掌握至少3种拒毒的技巧;
2.协助服务对象减少非理性认知,与至少2个以上的同事之间正常交流自己的吸毒过去,并且主动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检测;
3.协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支持网络系统,建立至少2个以上寻求帮助渠道,更有效处理自身出现的风险事件。
通过访谈、电话等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信息,包括吸毒经历、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工作经历、婚恋情况以及戒毒意愿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服务对象基本档案,建立专业关系,挖掘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对象达成协议并制定服务计划。
与服务对象一同学习拒绝毒品“邀请”的方法,在每次面谈过程中,社工统计服务对象与毒友的联系次数,鼓励服务对象与云南籍“毒友”减少联系至无联系,以推动服务对象更好地提升自我抗毒能力,提醒服务对象要坚守底线,抵抗住诱惑,后根据服务对象实际情况逐步减少督促次数,强化服务对象自身拒毒意识。
引导服务对象表达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及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ABC因素,分析不合理信念,运用倾听、支持、同理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跨越对吸毒史的介怀,同时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吸毒不是万恶不赦的行为,是可以改正的,需要时间的验证。向服务对象澄清公安执法的必要性,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社工向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排解其因失恋、失业后的失落、悲伤的情绪,链接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培训等资源提供给服务对象,同时协助服务对象在解决短期困难中进行经验总结,提炼自身及周边的支持性资源,赋权服务对象依靠自身力量,搭建自身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工与服务对象回顾服务成效,对服务对象目前的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强化服务对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在服务后期澄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防止服务对象移情现象的出现。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结案前谈话,总结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增进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信心,鼓励服务对象在结案后运用自身支持网络解决问题,同时也让服务对象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不是被社工抛弃。
社工共为服务对象提供9次异地尿检协助及面谈服务,提供线上咨询8次。
1.服务对象掌握了三种拒毒技巧:一是更换联系方式,与云南毒友圈断开联系,离开毒友圈;二是远离高危场所,比如各类“夜店”和娱乐场所等;三是重建人际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掌握外在支持系统的资源。
2.服务对象对于自己吸毒历史的释怀,在一开始不敢让自己女朋友进入办公室,到慢慢接受女朋友在旁倾听;从工作中不敢跟任何一个人倾诉自己的过去,到工作中有2个同事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且在失业时帮助自己争取岗位利益。从一开始抗拒警察的出现,到后来外出搭乘交通工具时主动告知公安其身份并且积极配合。
3.服务对象从单纯依赖社工到学会自主寻求其他关系网络的支持(如情绪问题找朋友疏导、驾照问题在社工引导下自己寻求车管所的协助、逐步拓宽求职视角和主动寻找求职渠道,挖掘自身及周边资源协助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建立关系后主动寻求社工帮助的次数及频率由每个月3次降低到每2个月1次,并且会在事后与社工分享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
4.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经验总结,根据服务对象来惠前后的对比,服务对象已掌握向朋辈群体、当地政府、驾校、工厂企业寻求帮助等4个以上渠道,建立自身的支持网络系统,自主处理在异地出现的风险事件。
服务对象在第3次进行面谈的时候就表示十分开心能够在外地遇到如此积极、负责任的工作人员,每次向社工咨询完之后都会表达对社工的感谢,表示惠州是自己第二个家,因为在这里遇到不会歧视的工作人员让自己在社区康复报到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社工在跟进过程中,一直保持尊重、积极、真诚的态度,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倾听和理解,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服务过程中,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让服务对象看到希望,使服务对象在异地务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更强的自信心。
社工与服务对象回顾服务成效,对服务对象目前的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强化服务对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在服务后期澄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强调社工工作时间,逐步减少与服务对象的谈话次数,防止服务对象移情现象的出现。服务对象表示服务成效已达成,自己成长了很多,感谢社工这一路以来的陪伴与支持。服务对象计划返回云南考取驾照,社工评估服务目标已达成,与服务对象说明结案,并说明在服务对象有需要的情况下如何接受社工服务。
许多吸毒人员都存在非理性信念,本案例以调整吸毒人员的非理性认知角度入手,抓住此领域服务对象(不管本地还是异地)普遍存在的特征、需求,协助服务对象重拾潜能,学会自己建立和运用社会资源,融入社会。从而摸索出适用性强、具有可持续性的禁毒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
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给予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强大动力。
郑平,中级社工师,惠州市社协督导助理:该案例目标制定,理论运用恰当,跟进过程也能紧紧围绕目标,目标达成情况较好,特别是在服务对象社会适应认知引导,社会支持网络拓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始终能运用“助人自助”理念,增强服务对象自身抵御复吸风险能力。
林婉华,女,毕业于惠州学院,本科,就读社会工作专业。自2017年6月毕业至今,就职于惠州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务中心,驻点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担任禁毒项目主管,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从事禁毒工作时间达3年,主要负责全民禁毒工程、“8.31”工程及“6.27”工程工作的推进及开展,积极开展吸毒人员帮扶帮教、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本人遵循社工工作伦理,以人为本,进行走访、谈话收集多方讯息,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在岗位中充当润滑剂角色,从服务对象出发,链接多方资源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以促进服务对象社会融入为目标,进行决策、法律、政策倡导。
版权所有 @ 2011 惠州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务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12018725号-1